飞书项目内部成员的工作状态相比于toC业务会更好一些吗?解决方案岗位的工作强度大吗?
首先,从字节内部体系来看,飞书的岗位和字节其他的C端业务比较的意义不大。飞书在字节内部是一块很特殊的业务,是字节唯一的To B业务,也是唯一不赚钱还没被砍掉的业务(虽然确实裁了好几轮)。此外,飞书一直作为独立的业务线运营,无论是办公场所还是内部财务往来都非常独立。所以从工作性质上来说,飞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差异无非就是是常见的B端和C端工作的差异,与字节的关系不大。
其次,从工作量来看,比如通用的标准——工作时长、上下班时间、工作压力等等,我认为飞书项目的压力相对可控,尤其是和飞书Office相比。因为飞书项目本身更偏向工具属性,有非常明确的应用场景和行业方向,这和飞书Office这种更偏向于“卖认知”的产品不太一样。所以如果你更偏技术,不太喜欢频繁的内外部交流,其实飞书项目还是一个相对不错的地方。
最后我们再来讲解决方案这个岗位,因为飞书项目在销售的同时就会附带实施服务,所以我理解解决方案也应该是紧密围绕实施展开的,可能会更偏向做题 🤔。但从我在office工作的经历来看,解决方案岗位其实不太稳定。office的解决方案团队这两年已经经历过多轮裁员和人员更替,也有同事转去了销售、渠道运营或客户成功之类的岗位。建议最好和HR确认一下工作内容和组织架构情况,尤其是工作内容,这说不定决定了你半年之后是去做CSM(客户成功)还是RMBP(渠道伙伴)
你怎么看待飞书项目的商业化前景?尤其是在多维表格独立出来之后,理论上这对项目会有不小的影响吧?
第一,相比飞书 Office 套件,飞书项目不论是使用门槛还是购买门槛都高很多。这决定了项目的商业化天然就会比Office更困难。客户侧需要设置很多完整的流程,才能让整个系统像精密的齿轮一样运转起来,服务侧也很重实施和交付,否则客户跑不起来。这对客户的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都是不小的挑战。
第二,很多客户对项目的预期是不清晰的。一般来说,只有软件、游戏或者 IT 相关领域才是飞书项目的甜点客户。其他一些项目制的场景,比如影视项目管理或制造业项目管理,和飞书项目本身的设定场景会有一定差异,只能case by case 来评估。
基于以上几点,你会发现飞书项目本身并不是一个容易落地的产品。所以它的转化率和续约留存率相较于 Office 都偏低。但是飞书项目的客户一般都是比较聪明、有技术能力,或者至少是对技术保持尊重的客户,而且飞书项目在项目管理的上限会比多维表格高很多,能用好项目的客户,续约的粘性会比Office更好的。从这个角度看,它又比飞书人事的商业化前景更好。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很挑客户的产品。
至于多维表格,虽然在项目管理场景上有重合,但和飞书项目基本不会产生冲突。多维表格的作为表格驱动的无代码产品,肯定会朝着牺牲使用体验和部分操作效率,换取更广泛的操作场景这个方向发展。而飞书项目光是流程图这一项能力就足够和多维表格产生清晰的产品划分了。
你认为飞书在AI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哪些?
我认为到目前为止最好的能力是它能够把所有上下文都整合进来。比如飞书知识问答可以读取聊天记录、会议文字、文档信息等内容。我猜它应该是将租户内的数据都做了一层向量化,然后把这些信息提供给模型,用于内容搜索和生成。
但是有的地方又让我觉得很鸡肋。
比如知识问答很好用,但这也只是搜索的AI化,更高效的搜索并不意味着更高效的产出。信息可以被更快找到,但是可以被更高效地压缩或是简化吗?
比如莫名其妙出现在对话中的相关知识。为什么要在聊天这个碎片化场景当中加上存在明显误导的低准确性内容?
说到底我还是认为现在B端的大多数AI场景都还只是show case,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存在非常多的阻力,距离生产力革命更是有着很长的距离。更核心的问题在于:个人效率的提高真多可以带来组织的效率提升吗?
关于B端AI产品我放到下一篇博客来讲好了
来自黑星
⚒️站点建设中…..